企业做网站 + 小程序:全流程问题、所需资料与注意事项指南
对企业而言,同步开发网站和小程序能形成 “PC 端 + 移动端” 的完整数字化矩阵,但从需求梳理到上线运营,全流程会涉及诸多交叉问题与细节。以下按 “前期准备→中期开发→后期上线” 的逻辑,拆解每个阶段的核心问题、必备资料与避坑要点,确保项目高效推进。
一、前期准备阶段:明确目标与规避 “需求模糊” 问题(1-2 周)
(一)最易遇到的 3 个核心问题
需求混淆:网站和小程序功能 “重复堆砌”
很多企业会陷入 “网站有的功能小程序也要有” 的误区,比如网站做了复杂的产品展示,小程序也照搬,导致开发成本翻倍,却忽视两者特性(网站适合深度内容,小程序适合轻量化交互)。
定位不清:不知道 “先做哪个” 或 “重点做哪个”
资源有限时,纠结 “先开发网站还是小程序”,或两者投入平均用力,最终都没做出核心价值(如 B2B 企业更需网站做 SEO 获客,餐饮企业更需小程序做扫码点餐)。
预算失控:没算清 “联动开发” 的隐性成本
以为网站 + 小程序的成本是 “1+1=2”,实则忽略两者数据互通(如用户账号同步、订单数据共享)的开发成本,后期追加预算导致项目停滞。
(二)必须提前准备的 6 类资料
资料类型 |
具体内容 |
用途说明 |
企业基础资质 |
营业执照扫描件、法人身份证正反面、对公账户信息(个体户需个人银行卡信息) |
用于网站备案(国内服务器必须)、小程序账号认证(微信 / 支付宝等平台) |
品牌视觉资产 |
Logo 源文件(AI/PSD 格式)、品牌色值(如 #FF6700)、字体规范、宣传图素材 |
确保网站和小程序视觉风格统一,避免后期反复调整设计 |
核心需求文档 |
网站需实现的功能(如产品库、新闻板块、在线咨询)、小程序核心场景(如拼团、打卡) |
明确开发范围,避免 “边做边加功能”,附优先级标注(P0 = 必须有,P1 = 后期迭代) |
内容素材 |
企业简介、产品详情(文字 + 图片)、联系方式、资质证书(如 ISO 认证) |
减少开发后期 “等内容” 的延误,网站首页和小程序核心页面需提前填充基础内容 |
现有系统信息 |
若需对接 ERP/CRM 系统,提供系统接口文档、数据格式说明(如订单字段、用户 ID 规则) |
确保网站和小程序能与现有业务系统打通,避免数据孤岛(如小程序下单后 ERP 同步库存) |
目标用户画像 |
用户年龄、使用习惯(如客户更爱用手机还是电脑)、核心需求(如查资料还是直接下单) |
指导功能设计(如用户多为年轻人,小程序需强化互动;用户多为企业客户,网站需做产品参数页) |
(三)3 个关键注意事项
先做 “功能分工”,再谈开发
按 “特性匹配需求” 原则拆分功能:
网站:承担 “品牌展示 + 深度内容 + SEO 获客”,重点做产品详情页、行业博客、企业资质板块;
小程序:承担 “轻量化交互 + 场景化服务”,重点做扫码点餐、拼团裂变、会员打卡等功能;
例:零售企业网站做 “全品类产品库 + 会员积分查询”,小程序做 “附近门店导航 + 扫码买单”,避免功能重复。
优先确定 “数据互通范围”
提前明确网站和小程序需同步的核心数据(如用户账号、订单记录、会员积分),让开发团队在架构设计阶段预留接口,避免后期返工(数据互通开发成本约占总费用的 15%-20%,前期规划能节省 30% 时间)。
预算拆分:预留 10% 应急资金
网站 + 小程序的总预算建议按 “网站 40%+ 小程序 40%+ 数据互通 10%+ 应急 10%” 拆分,应急资金用于应对需求微调或技术难题(如备案失败需更换服务器、小程序审核不通过需修改功能)。
二、中期开发阶段:控制进度与规避 “质量失控” 问题(4-6 周)
(一)最易遇到的 4 个核心问题
进度不同步:网站和小程序 “一个快一个慢”
比如网站已完成设计,小程序还在改需求,导致后期无法同步测试数据互通功能,整体上线时间延误。
沟通断层:开发团队 “各做各的”
网站开发团队和小程序开发团队缺乏协同,比如用户账号规则不一致(网站用手机号登录,小程序用微信授权),后期数据同步时出现大量错误。
设计不统一:品牌视觉 “分裂”
网站用蓝色主色调,小程序用红色主色调,或按钮样式、字体不一致,削弱用户对品牌的认知统一性。
测试敷衍:只测单一平台,忽略联动场景
单独测试网站能正常下单、小程序能正常支付,但没测 “网站下单后小程序能否查看订单”,上线后发现数据不通,用户投诉激增。
(二)开发过程中需补充的 3 类资料
接口对接文档
若由不同团队开发网站和小程序,需提供统一的 “数据接口规范”(如用户登录接口、订单查询接口的参数格式),明确对接责任人(建议企业指定 1 名产品负责人统筹两边开发)。
内容填充清单
按页面拆分的内容需求(如网站 “关于我们” 页面需 500 字企业简介 + 3 张团队照片,小程序 “我的” 页面需显示会员等级 + 积分),标注交付时间,避免开发完 “等内容”。
测试用例清单
整理 “联动测试场景”(如 “网站注册→小程序登录”“小程序下单→网站查订单”“会员积分在两端同步更新”),共 10-20 个核心场景,确保测试覆盖关键链路。
(三)4 个关键注意事项
建立 “双平台同步进度” 机制
每周召开 1 次联合例会,网站和小程序开发团队同步进度(如 “网站完成产品库开发,小程序下周做订单接口对接”),用甘特图标注关键节点(如 “第 3 周完成数据互通测试”),避免进度脱节。
设计稿 “先确认统一规范,再分平台细化”
先确定跨平台通用规范(如按钮圆角统一为 8px、标题字体统一为微软雅黑),再让设计团队分别出网站(PC 端适配)和小程序(移动端适配)的高保真图,确认后再进入开发,避免后期视觉调整。
测试分 “三步走”,重点测 “联动场景”
第一步:单平台自测(网站测页面加载、小程序测功能按钮);
第二步:联动测试(按提前准备的测试用例,测数据同步是否正常);
第三步:用户体验测试(找 5-10 个目标用户试用,反馈 “操作是否顺畅”“是否有看不懂的功能”)。
服务器资源 “统一规划”
若网站和小程序用同一套后端系统,优先选择能同时支持 Web 和小程序的云服务器(如阿里云 ECS、腾讯云 CVM),按 “预估用户量 ×2” 配置初期资源(如预计 1000 日活,选 1 核 2G 内存),后期可弹性扩容,比单独买两台服务器节省 30% 成本。
三、后期上线与运营阶段:规避 “上线即闲置” 问题(持续进行)
(一)最易遇到的 3 个核心问题
上线延误:网站备案 “卡进度” 或小程序审核 “反复被拒”
网站备案需 7-15 个工作日,若未提前准备资料(如法人实名认证失败),会导致备案延期;小程序审核因 “隐私政策不合规”“功能涉及违规”(如诱导分享)反复被拒,错过营销节点。
运营脱节:网站和小程序 “各管各的”,没形成协同
网站做了 SEO 优化带来流量,却没引导用户关注小程序;小程序做了拼团活动,网站上无任何宣传,导致两端用户无法互相转化。
数据闲置:没做 “跨平台数据分析”,不知道优化方向
只看网站的 PV/UV、小程序的日活,却没分析 “网站来的用户是否转化为小程序用户”“小程序下单的用户是否在网站查过产品”,无法优化运营策略。
(二)上线后需持续准备的 2 类资料
运营素材库
按 “平台特性” 准备内容:网站需定期更新行业博客、产品动态(用于 SEO);小程序需准备活动海报、优惠券素材(用于社群裂变),且素材视觉风格与前期品牌规范保持一致。
数据分析模板
制作跨平台数据统计表格,核心指标包括:
核心指标 |
计算方式 |
用途说明 |
跨平台用户转化率 |
(网站引导至小程序的用户数 / 网站总访客数)×100% |
评估网站对小程序的引流效果,若过低需优化网站引导入口(如首页加小程序码) |
跨平台订单同步率 |
(网站与小程序同步成功的订单数 / 总订单数)×100% |
监控数据互通稳定性,若低于 95% 需排查接口问题 |
双平台用户留存率 |
(第 7 天同时活跃于网站和小程序的用户数 / 首日双平台活跃用户数)×100% |
评估用户对双平台的依赖度,若过低需设计联动运营活动(如双平台签到得双倍积分) |
(三)3 个关键注意事项
网站备案 “提前 1 个月启动”
国内服务器必须完成 ICP 备案才能上线,提前准备营业执照、法人身份证、真实性核验照片(部分省份需幕布拍照),选择服务商时确认 “备案协助服务”(如阿里云有专人指导,可缩短备案时间),避免因备案延误小程序同步上线。
设计 “跨平台引流链路”
网站→小程序:在网站首页、产品详情页插入小程序码,附 “扫码领专属券”“小程序下单免运费” 等钩子;
小程序→网站:在小程序 “我的” 页面加 “查看更多产品” 链接,引导用户到网站浏览深度内容(如行业白皮书);
例:教育企业网站提供 “免费试听课程” 报名入口,用户报名后提示 “扫码进小程序查看课程表”,实现双向引流。
定期做 “双平台功能迭代”
按 “数据反馈” 优化:若网站产品页跳出率高,优先优化页面加载速度和内容排版;若小程序拼团参与率低,调整优惠力度或分享规则,且迭代时同步考虑数据互通(如网站新增的产品分类,需同步到小程序产品列表)。
总结:网站 + 小程序开发的核心逻辑 ——“协同而非孤立”
企业做网站和小程序,不是 “两个独立项目的叠加”,而是 “一个数字化体系的两个端口”。从前期准备的 “需求分工”,到中期开发的 “数据互通”,再到后期运营的 “跨平台引流”,每个环节都需围绕 “1+1>2” 的目标。关键是提前明确 “为什么做”(解决什么业务痛点)、“做什么”(按平台特性拆分功能)、“怎么协同”(数据与运营联动),同时准备好必备资料、控制好进度与预算,才能避免 “上线即闲置”,真正发挥双平台的数字化价值。